一、項目背景
青少年是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養和身心素質,奠定了他們在社會中發展和作貢獻的基礎。在這三種素質當中,身心素質的培養在過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相當一部分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水平明顯滯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發展的水平,這種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現象嚴重阻礙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成為教育領域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據調查,在我國中小學生中間,約有1/5左右的青少年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身心行為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幾方面:成就動機不足;自信心差;依賴性強,缺乏創新意識、獨立能力和冒險精神;不善自我表達與主動溝通,社會交往能力不夠;挫折承受能力弱;情緒容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差;不懂得尊重與關心他人,團隊合作精神不足;缺乏堅強的意志,輕易放棄努力等等。
國家為了推進素質教育,對于中小學生,教育部專門成立了全國中小學身心健康教育咨詢委員會,并于1999年8月13日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身心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把中小學身心健康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2001年9月,教育部又在貴陽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國家《中小學身心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這些文件的印發,表明了國家對素質教育的重視,也體現了進行學校身心素質訓練的良好大環境。
在政策引導的推動下,廣大基層學校通過不同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積累了經驗,也遇到不少困難。從目前學校身心健康教育的實踐來看,首先要解決內容和方法的問題。
1.內容
身心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非常廣,但是學校身心素質訓練必須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習活動來進行,面面俱到、針對性不強的教育和訓練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問題主要表現為發展性問題,如獨立性差、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個性發展不平衡等;而在中學,除了上述發展性問題外,學生們還面臨一些典型的、突出的、急迫的身心問題,一個是與學習有關的壓力及其引起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另一個是人際關系緊張(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家庭關系等)。這兩個問題不解決,直接影響到在校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進步。
2.方法
縱觀現有的學校身心健康教育模式,總體上大致有以下幾類:
(1)強調對個體身心障礙的咨詢與矯正,試圖通過診斷、干預和治療等技術,解除學生的種種身心不適。這種模式以建立學校身心咨詢室為主;
(2)以身心測驗作為學校身心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3)開設身心課;
(4)進行學科滲透教育;
(5)組織班隊活動,團隊活動,以及學校的相關主題活動。
這些身心服務模式都存在著自身的一些問題,F有的學校身心健康教育模式有醫學化和學科化的傾向,過于重視身心治療技術,也過于強調身心疾病的普遍性。開設的身心課程或學科滲透教育,由于沒有一種成體系的理念,也還處于比較混亂的狀態。此外,身心健康課所傳授的知識無法有效轉變為學生的行為,缺乏從體驗—認知—情感—行為的系統轉變過程。
因此,學校身心健康教育必須要進行觀念的創新,方式的創新。
二、項目內容
1.中學生身心素質測評系統及中學生身心檔案管理系統
目的:通過測評系統全面了解學生的身心素質水平,并將測評結果與學生身心健康有關的其他信息(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家庭資料、班主任工作記錄以及個別咨詢記錄等)有機結合,使學校身心素質教育具有更高的針對性和連續性。
2.身心素質拓展訓練器械
包括組合型身心素質訓練器械和心理障礙組合。
目的:科學設計的訓練器材可以使參訓者產生強烈的生理和身心體驗,是身心行為訓練的必備基礎。
3.身心素質拓展訓練教程
目的:針對中學生身心素質訓練的主要內容,由身心教育專家和培訓專家聯合編寫標準化的訓練教程,指導、規范教育訓練的內容及操作流程,保證訓練的安全性、準確性和良好效果。
內容:身心素質拓展訓練教程分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三個板塊的教育和訓練:
(1)教育,即身心健康知識的傳授,以教師講課為主(配合教師授課光盤);
(2)活動,通過以班或小組為單元組織集體活動,達到認知層面的領悟和改變;
(3)訓練,借助身心行為訓練器械,通過直接體驗和討論點評,達到情感和行為層面的改變。